客服热线 1800866502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客车动态 >

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到中国重汽调研

来源:转载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8-23 浏览次数:

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张东强带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到中国重汽调研。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新文、济南市副市长周云平等陪同调研。

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简要汇报了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方面情况,陪同张东强一行参观了中国重汽博物馆和HOWO纯电动重卡、油电混合动力重卡、国内首台氢动力码头牵引车。

中国重汽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重型汽车的企业,1960年生产制造了我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八吨载重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中国重汽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六十多年来,中国重汽始终坚持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产销重型汽车近200万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装备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企业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重卡为主导,同时涵盖中卡、轻卡、客车、特种车等全系列商用车的产业格局,具有行业中明显的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中国重汽是国内质量效益最好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今年1——7月份,中国重汽产销整车17.4万辆,同比增长60.1%,实现销售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56%,利润、利税总额分别增长223%和128%。在不断深耕细作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重汽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发国际市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和实施,中国重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16年底,中国重汽在全球设立了72个海外代表处和办事机构,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卡出口连续13年位居行业首位。

马纯济还向张东强一行简要汇报了“中国重汽再造发展宏伟工程”战略构想,表达了中国重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现有产业升级再造发展、实现海外重汽再造发展、实现新动能汽车产业再造发展,做大做强中国重汽,实现与国际先进汽车大企业齐肩的“中国重汽梦”的信心和决心。

在三辆新能源重卡展车前,马纯济和中国重汽执行董事王善坡、总裁助理于天明向联合调研组一行领导汇报了中国重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中国重汽全面响应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等政策法规,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车辆板块业务,现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新能源板块方面,集团及下属子公司均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2016年已实现销售新能源汽车3500辆,销售收入50亿元。目前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正在系列化认证,包括客车、重卡、中卡、轻卡的新能源产品即将形成全系列产品线。

国内首台氢动力码头牵引车采用纯电机驱动、氢燃料电池增程,完全实现零排放;全液压转向系统,转向灵活、轻便;具有鞍座举升功能。适用于港口、钢厂等厂区内作业工况。

HOWO纯电动重卡采用电机+AMT变速箱直驱结构,操作简单、噪音低、效率高、零排放;可对制动能量进行回收,相同行驶里程比使用燃油节约成本50%左右;采用永磁同步驱动电机,质量轻、功率大、输出效率高;使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满足各种恶劣使用环境,使用寿命长;能够进行车辆定位跟踪管理、车辆运行管理、电耗实时监测、车辆安全和故障管理及远程控制等。适用于港口、码头以及城际等短途运输。

HOWO油电混合动力重卡采用柴油机和电动机双动力源驱动,油耗低、动力足;可通过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也可外接充电桩,或利用制动过程回收的动能充电;先进的整车控制系统,更节油;可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可以作为环卫车辆底盘等,如压缩式垃圾车。具有续航能力和爬坡能力强、噪音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张东强一行详细了解中国重汽的改革发展情况,对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国家政策方向,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坚持技术领先战略,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中国重汽产品特别是新能源重卡的排放、动力等技术指标和产能、市场开发等情况,做了详细了解。

中国重汽集团综合行政部、综合经营计划部、国际部、财务部、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重汽专用车型有很多,例如自卸车,更多重汽的车型介绍欢迎登陆专汽网!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转载请附带本文网址:https://www.17350.com/news/10144.html

专汽网[www.17350.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