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1800866502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汽话题 > 冷链运输 >

冷藏车市场占有率高 抓好财富的小尾巴

来源:专汽网 作者: 彭先先 时间:2015-11-18 浏览次数:

早晨,天还蒙蒙亮,北京郊外的绿色食品基地内已经车声鼎沸了。一辆辆满载着新鲜水果蔬菜蛋肉的保鲜车从基地出发,为市内上百个超市、食品经销点送货。这样的场景,不仅在北京,在全国许多城市每天都能看见。不知不觉中,保温车、冷藏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重汽王牌冷藏车

三把火烧旺冷藏、保温车市场

现在,冷藏、保温车的国内市场巨大,主要是被三把大火烧旺的。

第一把火就是消费需求旺。

目前中国对冷藏、保温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冷藏、保温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尽管发展很快,但仍与需求不相适应。目前中国的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5600万吨;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冷饮业1000多家,年产量1000多万吨;乳品业1500多家,年产量800万吨;还有每年4120万吨的水产品;另外中国乳品工业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水果、蔬菜销量更大。这些总量超过亿吨的食品都属于易腐食品,都需要冷藏运输。

第二把火是中国的公路建设。

中国高等级公路(含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目前已达20.73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达1.9453万公里,等级公路131.59万公里,等级外的还有36.2万公里,公路的密度为17.5公里/百平方公里,列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至2001年底,国道12.2万公里,省道21.3万公里,县道46.4万公里,乡镇级道路81.4万公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将建设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作为十五期间的交通发展战略。到十五期末,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将达2.2万公里左右,这样中国的南北、东西将全部被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贯通。

公路建设的发展,改善了公路运输的条件,这大大提高了冷藏运输率。发达国家采用冷藏工具运输(即冷藏运输率)的达50%以上,美国、日本、西欧部分国家高达80%以上,中国约为15%。从冷藏运输结构分析,目前中国公路冷藏运输量只占20%,铁路运输的运量占55%,而欧美国家公路冷藏运输量为60%~80%。从冷藏、保温车占货运车的比例分析,美国约为1%,英国为2.8%,中国为0.3%,相差甚远。从冷藏保温汽车的保有量来分析,美国约为16万辆,日本约为12万辆,中国约为3.1万辆。这些资料说明,冷藏、保温工具(即冷藏、保温车)的公路运输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如火如荼的道路建设为冷藏、保温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把火是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各种机遇。

近年来,国家对冷藏运输十分重视,从宏观上提出了中国专用汽车五年和十年的发展纲要,纲要中要求: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5年我国专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75万辆,每年需求是34万辆,原有专用车更新量12万辆,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其发展的速度高于普通货车的增长速度,且会向重型化发展。目前,中国专用车的重、中、轻比例约为2∶5∶3,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专用冷藏汽车门对门运输的优势及新技术的引进,重型车将有较大发展,逐渐向3∶4∶3的合理比例接近。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申奥的成功,中国的冷藏、保温车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政府为了促进冷藏运输业的发展,成立了中国冷冻和冷藏食品专业学会,各地相应成立了冷链办公室,创办了三绿工程,规划了绿色通道,各大城市都有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和食品快餐配运中心,有些城市对奶类制品、生熟制品的冷藏保温运输车发放了专用的通行证。这些都有利于冷藏保温汽车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冷藏、保温车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作为公路运输的冷藏、保温车,较之铁路、水路、空中运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灵活性,能够确保各种易腐变质及特殊货物的快速、保质、安全地运到目的地,因此冷藏、保温车已成为此类运输的首选工具。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冷藏车、保温车的使用领域也迅速扩展,其用户发展到超市的配送中心、副食品商店、牛奶公司、各类食品厂和医疗单位(运输疫苗、血浆)等。面对如此良好的市场,此时不加入更待何时?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转载请附带本文网址:https://www.17350.com/news/1538.html

专汽网[www.17350.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