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1800866502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探秘中国重汽百万公里的“核心”

来源:中国卡车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7-10 浏览次数:

“百万公里无大修”是这两年重型卡车圈里的热点话题,中国重汽曼技术产品HOWO-T7H车型在36个月内运营里程突破100万公里且无大修,离不开曼技术这一坚实后盾。到底什么是曼技术,中国重汽是如何实现百万公里的?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重汽济南动力部,来切实感受百万公里的“核心”是如何炼成的。

探秘中国重汽百万公里的“核心”

济南动力部主要负责研究生产包括WD、MC系列柴油机、燃气发动机、再制造发动机、发电机组等,主要生产缸体、缸盖、曲轴、齿轮室、飞轮、飞轮壳、连杆等七大总成加工以及整机装配、调试和涂装等工作。聚焦实现百万公里的“核心”,中国重汽的MC系列发动机是其本源。自2009年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后,中国重汽济南动力部承担曼技术发动机的生产任务。曼发动机生产技术及设备的同步原装引进,让中国重汽在发动机制造上,一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生产过程自检用心检确保产品质量零缺点

济南动力部2016年T16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的数据显示:发动机整机评定扣分值小于既定目标6个百分点,开缸盖维修故障率仅为0.027‰,零公里故障率为0,批量质量事故为0,各项统计数值大幅好于预期指标的情况,这组数据说明了济南动力部的成绩,也说明了他们在质量创新工作方面的飞跃。

走进MC加工部,先进的“HELLER”加工设备正在悄然运作,无论是车间里的噪音还是作业环境,都完全不同于以往加工车间的印象。与其说是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保障了产品精度,操作人员的态度似乎更具有代表性。这里的每个零部件的质量控制都要从清洁度抓起,连加工前的毛坯件,都要进行清洁度测量。

在这里,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个发动机的缸体、缸盖都有刻在其机体上的编码和二维码,甚至每个零部件上也都能找到二维码的身影。通过车间技术人员的设备扫描,整个发动机上所有部件的信息都会逐一展示在面前,仅缸体便可有56条相关信息查询,“虽然不合格的产品无法下线,但万一出现问题,都可追溯查询具体的时间及责任人。”加工部负责人说,如果不合格产品出现,产品则无法下线,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自我把关,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提高产品准入的门槛和释放标准,做到产品质量零缺点。

高效信息平台建设确保生产准确无误

强大信息平台的建立为生产提供了坚强后盾,从物资仓储管理到成品装配下线,从单一零部件的工艺文件,到产品质量档案归集,集成了技术工艺、生产订单、物流配送、采购管理、财务结算、质量追溯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IMS系统将各个流程环节串并起来,实现了闭环管理。

济南动力部的IMS系统以支持单一零部件管理功能为基准,使单一的零部件从出厂一刻起,就有了“身份证”。也就是说,一个零部件从获取出厂信息的那一刻,它将最终流向哪个批次的发动机订单,最终成为哪台机器的零部件,IMS系统早已了如指掌,如若产生后期质量追溯问题,只需调取该发动机的排产信息,质量档案便可一目了然。

IMS系统之所以“智能”,不仅体现在它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更体现于它高效的执行能力。2016年初开始运行的“立体库”项目,依靠IMS系统的库存资源信息和生产订单信息,系统自动关联仓储设备,实现了自制件的自动抓取、配送,这一先进的物流模式,不但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更成为企业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典型事例。与此同时,针对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操作数据采集而开发的数据模块、MC加工部生产线智能化实时监控系统等一大批新型辅助平台,正在稳步推进和测试,这些举措,都将对MC系列发动机的品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确保创新长效发展

在MC加工部,大量进口设备的运用,带来高品质产品的同时,运用好这些设备,及时对核心部件进行故障分析,做好应急维修成为动力部的主要任务。

“石小锐创新工作室”就是针对设备维修问题而组建的一支专业团队。该团队不仅善于“解决问题”,更注重业务的培训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几年来,工作室相继组织建立了设备技能初、中、高三级培训站,动手制作了培训配套的电气、机械等四个培训平台,并采取内部选拔培训讲师的模式,针对不同岗位学员的技术能力,定期进行相应等级的技能培训,有效带动了设备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

为保证产品的精确,动力生产车间必须恒温恒湿,石小锐团队立即研发出温湿度检测系统和仪器,数据在车间大屏幕随时呈现,若车间内温湿度超标,系统则会立即报警,这套系统现已荣获国家专利。此外,石小锐团队为了对生产线所有零部件进行分解,用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原理和展示安装工序,“按照这些动画,我们的维修人员都能很快掌握这些机器的维修。”解决了维修成本高的难题。

相对于专业团队的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责任工程师机制,则是企业立足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典型。在济南动力部,落实质量责任制度非常严苛,不但分工精细,落实考核同样执行有力,这对于发现和根除产品质量问题隐患,成效十分明显。

中国重汽百万公里之所以能够实现,离不开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技术,经过重汽人艰苦的摸索实践,探索创新,实现中国重汽“辆辆百万”指日可待。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转载请附带本文网址:https://www.17350.com/news/8144.html

专汽网[www.17350.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