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以来,我国LNG重卡月度销量连续20个月同比增长。虽然今年8月LNG重卡销售呈现拐点,销量同比和环比双降,但是今年1至8月LNG重卡累计销量达13.9万辆,同比增长69%;预计全年销量可达到18万辆左右,创年度销量的历史纪录。
那么,本轮行情因何开启?可否持续?对国内油品市场有何影响?油气销售企业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LNG作为商用车燃料的经济性优势突出,是开启本轮LNG重卡市场上涨行情的主要原因。
在正常贸易环境下,LNG与国际原油根据热值的差异,呈现较为稳定的比价关系。俄乌冲突影响消退后,2023年1月开始,国际气价快速下行,而国际油价下降相对缓慢。国内汽车市场反应迅速,2023年2月采暖季尚未结束,国内LNG重卡当月销量就冲上6400辆,实现环比翻番,LNG重卡市场开启上涨行情。
2023年,布伦特油价同比下降16%,我国LNG到岸价则下降了60%,国内的车用LNG零售价格与0号柴油相比,基本都保持在0.8的经济性平衡点下方,一辆LNG重卡每月燃料费用较柴油重卡可以节省1万元以上,相当于一名司机的人工费用。因此,突出的燃料经济性优势让更多的物流车队选择购买LNG重卡。
今年年初以来,LNG价格中枢继续下行,1至9月,我国LNG到岸价同比下降15%,布伦特油价则基本持平,导致重卡市场热度不减,创造了月销量同比20连涨的纪录。
碳减排效果的比较优势,将促进LNG重卡市场未来几年保持较高景气度。在同等条件下,天燃气重卡的排放污染远远低于燃油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均较柴油车下降明显,基本不含硫化物、苯类等有害物质。
“双碳”目标下,LNG的环保和减碳效应自带政策推广红利。《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车船以LNG作为燃料,国内已有28个省区市在规划或者政策文件中提出支持天然气的发展。展望未来,由于全球LNG供需关系呈现持续宽松局面,LNG对柴油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
2018—2020年,因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量柴油重卡进入换代周期,大量的更新需求将继续选择在燃料经济性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均有优势的LNG重卡。预计“十五五”期间,电动重卡仍未能大规模投入使用,LNG重卡的年销量将保持在15万辆左右,2030年LNG重卡保有量将达到120万辆以上。
LNG重卡保有量持续提高,不断放大天然气在交通领域对柴油的替代效应。
LNG重卡销量持续增长,叠加LNG重卡的行驶活跃度显著高于柴油重卡,双重因素叠加,导致公路物流领域的柴油消费大幅下滑。交通运输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至2022年,LNG重卡在全部重卡行驶里程中的占比一直在11%左右波动,2023年上升至14%,今年前9个月则继续升高至19.8%。尤其是5至9月,占比持续维持在20%以上。
根据相关行驶里程和燃料消耗水平测算,预计全年车用LNG在公路运输领域对柴油的替代量达到2700万吨左右,较去年增加约900万吨。随着LNG重卡保有量的持续提高,公路运输领域柴油的消费量将持续下降,并带动我国柴油总消费量持续下降。根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的研究,预计2030年,我国柴油消费量将较2024年下降30%左右,车用气对柴油的替代是主要原因。
到2030年,车用气零售业务将保持较高景气度,成品油零售业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充电服务并不需要依托加油站进行,因此乘用车的电动化直接削减了加油站的汽油零售业务。但目前商用车的补能业务,无论是加油还是加气,都需要在专业的加油站进行。因此,LNG重卡的增加,在分流柴油零售业务的同时,也为成品油零售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LNG加注站点超过5000座,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四川等省区。从目前LNG重卡活跃度分析来看,西北和华北等地因具备充沛的天然气资源,所以LNG加注的基础设施多,加注价格优势突出。
重卡运输多为跨省长途,西北和华北各省向华中、华东地区运货的LNG重卡有补气需求,但加注设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车用气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LNG接收站,截至9月底,总接收能力已经达到1.56亿吨/年,未来接收站数量和接收能力还将提高。因此,东部省份发展LNG重卡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从调研情况看,物流车队一般兼有柴油车和LNG车,根据燃料经济性变化决定使用的车辆。因此,油气销售企业应充分利用既有柴油客户的黏性,摸排LNG车辆途经路线和加气需求,新设、增设加气装置和站点,积极组织LNG资源,以气补油,油气互促,为客户提供加油加气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补能需求,维护住商用车客户队伍,延长油气销售业务的生命周期。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专汽网[www.17350.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